公司新闻

  • 首页 公司新闻 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坦桑尼亚代表跳起了舞,比乔冠华还兴奋

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坦桑尼亚代表跳起了舞,比乔冠华还兴奋

2025-03-08 13:47:57



曲折坎坷二十载

1950年1月,苏联代表马立克神情凝重地走进联合国大楼。他的公文包里,装着一份关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提案,。这是新中国首次通过外交渠道,向世界表达重返国际舞台的意愿。然而,这份承载着中国人民期望的提案,却在美国的强力阻挠下被驳回。

随后的几个月里,美国政府动作频频。他们深知,一旦让中国重返联合国,必将动摇美国在亚洲乃至全球的战略布局。于是,美国主导成立了一个所谓的"中国代表权问题特别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七个国家组成,除了印度和波兰,其余五国都是美国的盟友。美国通过这个委员会,牢牢把控着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决策权。

在那个年代,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态度可以说是冷暖自知。一方面,许多国家私下认可中国的发展成就;另一方面,在美国的施压下,他们又不得不保持沉默。台湾当局趁机攫取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力,甚至连涉及中国的重大决策,都由他们说了算。这种荒谬的局面,让许多有识之士都感到不公。

从1950年代开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开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外交行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展现了中国捍卫主权的决心;支持越南人民抗美救国,彰显了中国对正义事业的坚定支持;1964年与法国建交,更是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重要窗口。

1964年10月16日,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传遍全球时,整个国际社会为之震动。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在政治上,在科技实力上也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许多原本对中国持观望态度的国家,开始重新思考对华政策。

从1965年到1970年,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五年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开展睦邻友好政策,主动向周边国家伸出橄榄枝,在国际事务中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坦桑尼亚代表跳起了舞,比乔冠华还兴奋

非洲兄弟鼎力援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进程中,投票结果可谓极具戏剧性。在联合国大会上,最终中国以76票的赞成票和35票的反对票胜利,重新获得了联合国的代表席位。

当时的外交部副部长吴建民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这句话的背后,是整整26票来自非洲国家的支持。在1971年的联合国大会表决中,非洲国家以最高的赞成票数,成为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力军。

早在60年代初期,中国除了提供农业技术支持,中国还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这种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完全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这让非洲国家感受到了真诚的友谊。

1960年,包括尼日利亚、索马里、贝宁等在内的17个非洲国家相继宣告独立。新生的非洲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他们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渴望寻找真诚的合作伙伴。对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1964年,中国派出了一支农业专家团队前往坦桑尼亚。他们不辞辛劳,深入田间地头,为当地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培育适合当地气候的优质作物品种。这支专家团队的付出,不仅帮助坦桑尼亚解决了粮食问题,更在非洲大地上播下了中非友谊的种子。

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这条横跨东非的铁路,不仅打通了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交通命脉,更成为中非友好合作的标志性工程。中国工程师和工人不畏艰险,克服了重重困难,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铺就了这条"友谊之路"。

在经济援助的同时,中国还积极支持非洲国家的政治诉求。当某些非洲国家面临外部威胁时,中国及时伸出援手,提供必要的军事援助和技术支持。这种全方位的合作,让非洲国家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的诚意。

1971年10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当投票结果揭晓的那一刻,坦桑尼亚驻联合国代表萨利姆激动地跳起舞来。这一幕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整个非洲大陆对中国的由衷支持。

欧苏出手力挺中

联合国的决策规则中有一项至关重要的条款:若一个国家第一次申请加入联合国,必须经过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全体同意。如果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那么该国的加入便无法实现。

中国在1971年并非第一次申请加入联合国。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尚未直接代表中国在联合国中占有席位,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台湾政府一直以“中华民国”的身份代替中国政府占据联合国席位。

mksport体育

也就是说,尽管美国投下反对票,但中国并不是“第一次”申请加入,因而美国的一票否决权失去了效力。这一法律上的巧妙安排,使得中国能够成功地重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这一转变不仅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也是全球力量对比的微妙反映。在此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中,正处于冷战的高峰期,东西方阵营的对立仍然在多个领域上演。

美国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极力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显然是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在国际事务中的日益重要,许多国家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声音不可忽视。

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潜力也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无论是经济领域的合作,还是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中国的崛起为全球带来了新的机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看到了中国的崛起意味着他们在全球话语权中的提升,因此,他们纷纷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这些国家的支持,成为中国最终能够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手。

反过来,在美国坚决反对的背景下,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支持显得更加坚定。美国的反对票,无论从道义还是实际利益角度来看,都显得愈加孤立。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并非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它代表了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声音。

联合国是一个以公平和多样性为基础的国际组织,中国的存在,代表了那些尚未完全融入全球秩序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会选择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

实际上,中国的重返联合国,并非仅仅是国际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更是全球化趋势下,经济与政治相互交织的必然选择。中国的崛起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强大,也意味着一个庞大经济体和文化传统的回归。中国的立场和声音,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美国虽然在表面上“输掉”了这场外交较量,但从长远来看,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决策并未阻碍全球格局的演变。相反,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逐步进入一种更加复杂和多元的外交互动模式。

中国成功重返联合国,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新时代中,世界的格局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国家,必将继续在全球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